海南省省长罗保铭谈“国际旅游岛”:
海南还要苦干10年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汪孝宗 实习生 赵吉 赵娜 |北京报道
“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构想,让海南成为又一个传奇。
然而,传奇虽远,江湖却近,“国际旅游岛”的狂欢已然起舞。
在海南省省长罗保铭看来,“国际旅游岛”不能一夕建成,10年之路今起步。
在3月7日下午海南省代表团举行的媒体开放日上,他说,“建设国际旅游岛,要搞好硬件建设,但是当务之急,更紧迫的是要提高软实力建设。就像我们卫留成书记在讨论时所说,‘建设国际旅游岛,我们要下定决心,卧薪尝胆、苦干10年,基本实现国务院文件要求的发展定位和目标。’”
软实力建设“更急迫”
事实上,海南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 特区和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建省、办经济特区20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一定成就。但海南并未凭借最大经济特区而一枝独秀。
今年1月4日,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这被认为是海南建省办特区20多年来,在改革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事件,也是海南省又一次重大发展机遇。
“原来设计2.5万人的流量,现在一下子突破到4.8万人,机场厕所、检测口、检票口都吃紧。”在罗保铭看来,三亚机场的状况揭示了海南国际旅游岛面临的挑战,暴露出许多问题,连“海南的硬件建设还需要发展”。
相比之下,罗保铭觉得,“海南的软件建设,软实力建设更显得急迫”,欺客宰客、交通拥挤等显得“不可理喻”。
罗保铭认为,“当前更急迫、更直接、更重要的,是要打好十个方面的硬仗,下大力气提高海南的软环境,加强海南的软实力建设”。为此,他从科学规划、规范管理、挖掘旅游文化,以及体制、品牌、政府转型等10个方面介绍了海南省政府“提升软实力”的举措。
各类市场均需规范
3月5日,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进程中的行动纲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上报国家发改委,可望于本月底获批。因而,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步伐显得越来越近,越来越紧。
罗保铭指出,做好《纲要》以及海南省的土地开发利用规划,将成为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软实力的第一个方面。国家发改委审批下来以后,海南省人大将通过地方立法的形式,把这个规划固定下来,作为海南省今后一个时期,建设国际旅游岛的一个基本的蓝图、行动纲领。
其次是规范管理。罗保铭认为,科学的规范管理是提高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不仅是旅游设施和城市竞争,更重要的城市管理、行业管理、公共服务管理都要提升水平。
他说,“广大游客到海南来,不仅是欣赏海南的自然美景,最终他体验和感受的是海南的服务。所以,无论是旅游市场的管理还是农产品市场的管理、农资市场的管理,都需要规范。没有科学规范依法的管理,就没有一流人性化的服务。最终影响的是海南的长远发展,砸的是海南国际旅游岛的牌子。”
对于海南的文化建设,罗保铭也看作是“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他表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建设国际旅游岛,打造海南的旅游产品,就要注入海南的地方特色文化。”
“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就要我们深入挖掘海南的民间文化、本土文化、传统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海洋文化、生态文化等,为海南的旅游产品注入灵魂。想真正使海南旅游走向世界,还要注重海南的地方特色文化建设。”罗保铭强调。
最缺各行业“领军人物”
在谈到海南的体制优势、资源优势和人才情况时,罗保铭指出,海南的省直管市县的体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县的积极性、创造性。在打造海南品牌形象方面,海南也有一定的资源优势。比如,发展高尔夫产业、游艇品牌,创造会展品牌等。
“国家给了海南一些重要政策,需要有人去落实。”罗保铭强调,海南在体制创新当中,也需要有人才。在创造海南的文化特色旅游品牌当中,同样需要人才。海南的建设当中,当然也缺钱、缺项目,但更重要的是缺少人才。
罗保铭认为,建设“国际旅游岛”最短缺的是各行业的领军人物,如联想的柳传志、海尔的张瑞敏等。国际上给海南含金量比较高的项目,都需要有相关专业知识背景,甚至有国际视野、有实际操作能力的领军人物去实施。
据介绍,海南在这方面已经做了一些努力。特别是在海南省委的直接策划、领导下,分批挑选优秀人才送到国外去读MBA。最近,海南与清华大学联合举办了MBA班。此外,海南每年还送几个市县的书记到长江商学院 进修学习。
罗保铭认为,“培养一批优秀的人才,是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一个关键要素。”
同时,罗保铭也认为,打造国际旅游岛当中,全岛的文明诚信建设,应该成为海南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总体上,“目前的文明程度、诚信建设还远不能适应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需要”。
“我们把2010年政府民生‘一号工程’,定位为保障性住房建设。在海南商品房价格节节攀升、购房者大多数是炒房者的前提下,下大力气建设保障性住房来解决本岛老百姓住房问题。尽量提高海南公共服务水平,创造文明和谐的社会将成为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罗保铭最后说。
国际旅游岛不是房地产炒家的天堂
海南省建设厅原副厅长、处置积压房地产办公室原专职副主任 |林克昌
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开场锣鼓刚敲响,首先登台的竟是“房地产炒作风暴”,圈地四处成风,房价一夜飚升,令人目瞪口呆!
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思路是海南的独特出路,但它的战略定位是“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际经济 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并不是造就房地产炒作的国际平台!
诚然,发展旅游业离不开房地产,但海南已经有过一次让人记忆犹新的房地产泡沫,海南岛经不起楼市炒家的再次折腾。
目前,不少开发商借助国际旅游岛概念大打旅游牌,开发旅游地产项目。但他们不一定意识到,任何类型的房地产生意,都不是依靠投机炒作支撑的,而是需要真实的需求来支撑,投机炒作支撑的房价必然充斥着泡沫,而泡沫对开发商、投资商、金融机构而言,对海南来说,显然没有多少好处。
高房价 背离“强岛富民”愿望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二十几年,经济有所发展、人民生活有所提高,但当年提出的特区经济发展先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再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最后向亚洲先进水平进发的三步战略目标,一个也没兑现。
2008年,海南建省办特区21年后,海南GDP为1459.23亿元,在国内31个省级区域中排名仅高于宁夏、青海、西藏三个西部边远区域。现在提出建设国际旅游岛,海南省委、省政府许诺要走“强岛富民”的道路,如果出现“岛富民贫”的结果那就失败了。
当前的状况是,本应作为生活必需品的住房却成为一些人用于投资的奢侈品,成为一些人疯狂吸取资本的游戏,而真正的需求者却往往望房兴叹!
在高房价下,一些人买不起房甚至租不起房,影响了一些城市年轻人的创业热情,一些正在热恋待婚的年轻人也由于买不起房而陷入尴尬境地;在高房价下,工人的工资即使今后有所上涨,但也远远抵不上房价飙升的幅度;在高房价下,即便地方政府致力投资修建保障性住房,但其保本价格也不会很低,居民买房的首付款会增加,按揭贷款 的分期负担也大大增加,从而成为一辈子的“房奴”。显然,如果靠炒作房地产来带动并支撑国际旅游岛建设,达到“强岛富民”的目标,那恐怕是海市蜃楼。
高房价阻碍城市化进程
当前,统计部门公布的海南城市化率已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43%达到47%,这实际上是把农垦系统90多个农场的200多万人都算为城镇人口才达到的城市化率。
然而,高房价必然成为城市化的最大障碍。在城里绝大多数人都望而生畏的高房价面前,绝大多数从农村而来的农民工对于住房连想象都不可能,甚至租房也费劲,怎么能安家置业呢?如果城市里房价、物价长期虚高,已经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坚持不下去,恐怕要退回农村了。
何况,当整个社会财富 呈现向土地、房产集中的局面时,必然加速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将会进一步扩大贫富差距,甚至会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
高房价扼制旅游业发展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是依据海南的自然优势,围绕国际旅游业,全面发展各行各业的总体规划。
单以发展国际性的旅游业而言,如果在这个过程中,盲目炒高地价、房价,不仅支撑不了旅游产业建设,反而大大增加了旅游体系建设的成本,阻碍建设进程,削减海南旅游产业的竞争力。以最近一段时间的情形来说,2010年春节前一个多月,三亚市突然来了圈地炒房大军,把房价炒到每平方米二、三万元,有的甚至达到七、八万元,令人目瞪口呆!各宾馆、酒店、餐馆也与旅行 社、投机炒房者相互勾结,都想趁机在春节黄金周期间大赚一把,随意把房价、餐价突然提高3至5倍,亚龙湾的房间平均每夜1.3万元,有的高档房甚至要8万元住一夜;餐馆出售的海鲜价也提高好几倍,甚至有上千元一斤的海鱼。结果,把原计划到三亚过年的旅客吓跑了,春节期间住房率超不过60%,自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并且严重破坏旅游的正常秩序,败坏了三亚的声誉。
“土地财政”会断送发展的持续性
有专家指出,到目前为止,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中国的所有行业,投入产出比和回报率 最高的,是政府出让土地获取资金。
地价上涨、土地出让收入 增加,确实让地方政府财源滚滚,但从长远看,这样的“土地财政”是不可能持续的。对于海南来说,还要特别关注的是:沿海一线土地资源更加稀缺珍贵,只能有规划地建设经营性的旅游产品,长期为游客提供服务,同时源源不绝地提供就业机会和财政收入。如果在这些稀有土地上盖了商品住宅一次性卖给私人,虽然地方政府获得暴利,但这种使用效率极低的住宅区今后长期不会交纳多少税金,反而让当地政府长期为之提供公共服务。
总之,国际旅游岛建设绝对不能靠炒作房地产来拉动和支撑!即便是正常的、健康的房地产业 ,也只能在适当的时期和范围内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也绝对不能依赖它来拉动和支撑国际旅游岛建没。
过去,房地产业支撑不了海南经济特区建设;今天,房地产业同样支撑不了国际旅游岛建设!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初期留下的积压房地产,我们用8年时间才处置完毕;现在,我们建设国际旅游岛,绝对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绝对不能重蹈覆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