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武汉12月16日专】(新华社记者皮曙初沈)中部两大城市群武汉城市圈和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国家试验区。作为首次开展的“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中部试验区彰显中央促进中部崛起、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坚定决心,同时也表明我国探索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发展之路、落实科学发展观迈出了新的步伐。
武汉市社会科学院中部崛起研究中心主任吴永保认为,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在中部地区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功能,比较优势明显:
首先是地理和交通区位优势突出。两大城市圈位于中部地区的经济腹地,处于我国东西和南北的接合部和我国“十”字形一级发展轴线的交汇处。东承“长三角”,南连“珠三角”,北接“京津冀”,西启“成渝”,具有独特的综合区位优势。
其次是显著的综合实力和较强的增长潜力。长株潭城市群总面积占湖南的29.7%,人口占湖南的39.3%,在湖南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武汉城市圈总面积占湖北的31.1%,人口占湖北的51.2%,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
三是密集的科教和智力资源。武汉城市圈科研院所密集,在校大学生92万人,在全国位居第二,科研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三。
四是产业基础雄厚,具有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优势。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也是我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五是市场发达,具有推进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良好基础。武汉、长沙市均为我国的商务重镇。武汉城市圈不仅拥有世界500强投资企业69家,还拥有一批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专业和综合商品交易市场。
早在2006年中央《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已经将发展武汉城市圈、皖江经济带、长株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等中部地区四大城市群作为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突破口,作为发挥中心城市功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推进战略。
湖北省社科院院长赵凌云认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主要是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进行专题性的探索,其市场一体化、“两型社会”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的三大目标都指向了中部城市群,尤其是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
相关链接
武汉城市圈
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圆心,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城市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面积不到全省三分之一的武汉城市圈,集中了湖北省一半的人口、六成以上的GDP总量,不仅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自2004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若干意见》以来,武汉城市圈建设“五个一体化”,即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城乡建设、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一体化的发展思路逐渐清晰,《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已初步形成。圈内各市在经济、科技、教育、交通、旅游等多方面展开合作,初步建立了以武汉为龙头的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的“1+8”合作机制,呈现出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城市圈基础设施建设有所改观,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
统计显示,武汉城市圈已成为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快速增长极,对全省经济发展的“龙头”作用初步显现。2006年武汉城市圈实现生产总值达到4598.94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占全省生产总值的61.3%。(据新华社)
长株潭城市群
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东北部,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市。面积2.8万平方公里,2006年人口1300万,经济总量2818亿元,分别占湖南全省的13.3%、19.2%、37.6%,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两两相距不足40公里,结构紧凑。人均水资源拥有量2069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54.7%,具备较强的环境承载能力。
长株潭城市群是我国京广经济带、泛珠三角经济区、长江经济带的接合部,区位和交通条件优越。拥有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等59所高校,90多万名专业技术人员,杂交水稻、人类干细胞、复合材料等研究国际领先。
三市通过资源整合和产业布局,目前已建成了3个国家级开发区,2个国家产业基地。从2005年开始,每年年初均由湖南省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办公室组织制定年度经济一体化工作目标任务,三市互动的协调机制正在建立。
2007年,长株潭三市经济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态势。前三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30.7亿元,占湖南全省39.3%;进出口、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的比重都超过60%。核心增长极的作用进一步得到显现。(据新华社)
|